茶乡情思——一个藏族老红军的回忆

■来源:胡宗林讲述;韩廷相、罗新华整理  

今日百丈

每当我端起一杯清香而醇甜的浓茶时,便想起川西的茶乡——名山、雅安。那是我半个多世纪前战斗过的地方,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当年,群众对红军是那样的真诚、纯朴,那样的关心、支持。军民团结的情景常常在我心中萦回,至今仍记忆犹新。

百丈场镇:百丈关战役时,敌我双方在场镇上展开激烈争夺

1935年冬,红四方面军南下,遭到敌军80个团、20余万人的围攻。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们之所以能在名、雅、邛一带坚守上百天,是因为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人民群众是红军生存的基础,红军和群众心连心。

大坡顶:百丈关战役时,陈锡联率部在此与敌激战

我叫胡宗林,四川理县人,藏族。1935年6月,红军经过我的家乡时,我参加了红军,在三十一军政治部当“通司”(译员兼向导)。红四方面军南下攻克宝兴、芦山、天全后,分数路东进,攻雅安、名山、邛崃。三十一军军部和九十三师师部都设在雅安中里场。军部派赵炳林到九十三师当政委,我当传令兵。这个师的二七四团在名、雅交界的大丫口山上设防,我随赵政委到大丫口西麓的刘家沟住过一段时间。那里物产丰富,主产水稻、玉米,到处修竹竿竿,树木葱笼,大丫口山上遍种茶树,枝繁叶茂。我们到刘家沟时正值初冬,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红军一到,首先带领群众打富济贫,把大户人家的粮食衣物拿出来分给贫苦人家,还搞插标分田,深受劳苦大众的欢迎。群众见红军常常赤脚,行军打仗很不方便,就砍回竹子,教我们扯竹麻,打“麻窝子”草鞋,战士们穿上“麻窝子”,再绑起脚码子,走起路来就方便多了。

观斗山:百丈关战役时,徐向前、李先念在此指挥战斗

为了对付敌人,红军战士在阵地前沿砍倒树木,让树枝树干横七竖八地堆放着,白天也难通过,成为我们的第一道防线。然后再修战壕、盖沟、碉堡,防备敌人突击。还砍了很多竹子,削成锋利的竹尖,将竹尖伸入油锅里一炸,就变得很硬,在阵地前沿插上一大片。有时敌人仗着人多枪好冲入竹尖阵地,被戳得鬼哭神嚎,红军趁势反击,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群众见红军很辛苦,就将粮食、盐巴、咸菜、蔬菜等运到山上,支援红军。

金鸡关:在罗家山战斗中,红军击落的敌机坠落于此

由于群众的热情支持,我们在名、雅、邛一线的防守中,取得了不少的战斗胜利,在名、雅交界处的金鸡关,还击落了敌人的飞机。敌人处处挨打,再不敢贸然进攻,只在红军对面的一线山梁上设防,与红军对峙。

在与敌人对峙期间,1936年的春节来到了。群众送粮送盐、送酒送肉,兴高采烈地与红军共同渡过了一个欢快的春节。

观斗山今景

红军战士多是贫苦出身,没有文化。为了提高部队素质,上级规定每人每天认写三个字。但没笔没纸的,怎么写呢?还是群众有办法。他们又给竹子派上新的用场——削竹笔,形同木匠的墨签,一头扁,一头尖。尖的一头可在地上写字,扁的一头劈几道裂口,就可以蘸水写字。没有墨水就用锅烟、木炭等研细,加点水就成“墨水”,用笔蘸上,可在墙壁、石板、石岩上写字。那时,敌人进攻大都在白天,他们来犯我们就反击;没有来犯,我们就学文化、搞宣传、开会、打靶等,或和群众一起活动。可是一到晚上,就该红军显威风了。有时红军“摸夜螺蛳”,摸到敌人的哨所、营盘,敌人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红军就把敌人的枪枝弹药以至做好的饭菜一并缴获。

红军战壕

1936年2月,红军要转移了,群众依依不舍。为使我们离开后还能喝到这儿的茶,群众拿出很多茶叶,教我们熬“茶膏”(备注:以前叫南路边茶,今天叫雅安藏茶):把茶叶放入锅里,加适量的水,再加点碱或草木灰,烧上大火熬,直到茶水成糊状,再把粗的渣滓去掉,再熬干一点,搓成羊粪蛋大的茶丸晾干。红军临走时,群众把制成的茶丸全给了我们。群众还教我们用尺把长、直径两三寸、两头有节的竹子做成水筒,方便我们在缺水的地方有茶喝。带的茶水喝完了,还有茶丸子呢!到了有水的地方,一碗水泡上一颗茶丸,不一会儿,又喝上名、雅一带的香茶了!

红军战壕遗址

打那以后,往往在我喝茶时,就想起长征路上关心过、疼爱过、帮助过我们的父老兄弟,缕缕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

2021年5月8日 23:56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