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边聚焦】①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华文化的传播高地

■作者:张凌锋

 

西湖之西,是西的重叠,是西的强调,有种令人感到极致的美,那是属于山林间的那片名叫西湖龙井的叶子。


因着这举世闻名的西湖龙井,在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的群山之中有着一座被誉为“最美博物馆”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我们习惯称之为“中茶博”。

 


每每踏入中茶博,都是一种心灵极致的享受。着这片车马喧嚣的城市之中她依旧保持着自身一以贯之的良人姿态,成为我们的诗与远方。青翠是她终身的期盼,而缤纷却是她四时的笑颜。徜徉在以天然石材铺就的路面上,两面青山踏歌来,里面上出人意料地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书法、绘画作品、陶瓷题记、摩崖石刻中的100个“茶”字或“茶”的别称(如荈、诧、荼、茗等),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奔放不羁,或古趣盎然,人们不禁陶醉于这书法篆刻的艺术天堂里,既有书香墨韵,也闻到了浓浓的茶香,正所谓“茶未至,香先到。”

 

 

 

 

 


笔者曾多次踏足中茶博,于群峦之处体会那份源自于山峦的敦厚与深情。春是“半墙画山水,春风书潦草”的的诗意春山,是新绿下的萌动,是西湖龙井氤氲的气壮山河;夏是“绿肥红瘦”的竟放美,有晴朗的天,也有满室的香,有一池的莲,也有不变的那只盖碗下经久耐泡的早春滋味。按道理讲中茶博的秋是最令人向往的。风轻云淡、暮霭沉沉、空山新雨、山寺月中,只是那桂子的香伴随了茶的味成为了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结晶,呷茶一口,绿浓深院一溪月,飞雪自是穿风来。似乎冬天都是与雪的意象连在一起的,肃杀而又寒冷,然中茶博的冬是火热的,是光明的,是充满希望的;是万古长青的茶,是岁月不黯的文化自信,是坚守三十载后再次起航的那颗永恒的赤子之心。

 

 

 


无疑,中茶博是我们心中一座不朽的茶文化圣地。庭深几许,在炎炎夏日,本刊就在中茶博内对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吴晓力作了专访,就着一杯清香醇厚的西湖龙井,款款而谈,是中茶博三十年的见证。 

 

 

 

茶都的表达:中华茶文化的窗口

 

自古杭州为茶都。

 

在这片深情而又浪漫的土地上生长着最赖以期盼的茶,并建造了最能表达茶的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茶博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目前,中国茶叶博物馆分为两个馆区,一个是位于龙井路88号的双峰馆区,是我们习惯称之为“老茶博”的地方,占地4.7公顷,1991年4月对外开放;另一个馆区龙井馆区位于翁家山268号,占地7.7公顷,2015年5月对外开放。两馆建筑面积共约1.3万平方米,集文化展示、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茶艺培训、互动体验及品茗、餐饮、会务、休闲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是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也是茶文化主题旅游综合体。

 

龙井馆区

 

 

 

 

 

双峰馆区,设立5个展厅,以茶文化为主线,讲述了茶从苍莽丛林走入市井百姓的故事。茶史厅介绍中国茶叶生产、茶文化的发展史,茶萃厅展出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样品,茶具厅展示中国各历史时期茶具的演变和发展,茶事厅介绍种、制茶、品茶的科学知识,茶俗厅介绍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广东以及明清时期的饮茶方法和礼仪,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个北依吉庆山,面向五老峰,坐拥一片茶园的馆区里,你可以信步游走在环境幽静的双峰馆区,茶在这里是绝对主角,每一个展馆都从一个角度,从古至今,用文字、图片、器物、场景等描绘了茶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从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树切片到各种栽培茶树标本;从良渚时期粗朴简陋的饮器到明清精美绝伦的宫廷茶具;从茶籽化石到民族风格浓郁的茶俗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辅以精心设计的文字、图片、图表,制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优雅动人的音乐,演绎了数千年的文明进程,诠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龙井馆区则是依山而建在江南民居群里,“世界茶”成为一条完整的游览主线,你可以用静态环游世界的方式,感受世界各国人民对茶叶的喜爱。中国茶业的发展品牌化、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也是龙井馆区的展览主题之一。馆区为江南丘陵地貌,有大量喀斯特地貌组织形成自然石林和岩洞,山顶的茶坛可以远眺四周茶山与西湖景致,是最具山地园林景观特色的博物馆。这是一座山地园林景观特色的博物馆,山林覆盖率达到了70%,在几个展馆之外,在喀斯特地貌主导的馆区山上,你可以看到更多郁郁葱葱的景色。在茶树品种园,共有各种茶树几十种,包括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几大门类。山上遍布裸露的石灰岩,油麻藤从岩石缝隙中生长出来。此外,龙井馆区突出春茶、秋叶、花香满园的绿化特色,植被与花卉遍布。山上有真逸亭、问茶亭、迟桂亭等休憩处,最高处设置有观景平台茶坛,可俯瞰西湖山水、茶园风光,尽享修身养气之乐。 

 

 

 

 

 

 


文明的远歌:中茶博的文化守望


文明的风从良渚的遗韵中吹来,成为人类文明的源点;


文化的韵则是从祖国西南深山中的一片叶子中而来,


落脚在一个名叫中茶博的地方,成为文明的守望者和文化的集合体。

 

 

 

 

 


见证了杭州城的变迁,也经历了文化发展的中茶博一直在努力奔跑,用古老的号角吹响守望者的动人赞歌。


就在2018年,中茶博可谓三喜临门,先后入选了浙江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10家开发试点之一、杭州市首批国际媒体采访点、猫途鹰(Trip Aduisor)2018年度“旅行者之造”中国十大博物馆之一。

 

 


作为有特色的、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中茶博让“旧时王谢的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参观者可以通过游览、逛展、品饮、体验等方式就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带回家,或是把展品、文物反映的文化内涵带回家。这是中茶博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也是作为文化普及与传承的先锋官。


中茶博馆长吴晓力强调:在当下的茶旅环境下,请千万记住中茶博。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就是由国家旅游局与、浙江省、杭州市以特种旅游项目的资质共同兴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在当下茶旅融合盛行的时代,各地都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多年来,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出现了从茶杯到茶园,从茶园再到茶杯的“茶+N”现象,呈现了“茶旅融合”的中国产业模式。各地在茶产业供给侧改革中融入茶旅的模式,纷纷呈现出了美丽乡村以及“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乡变故乡”新兴的产业模式和景气的产业现象。在这一方面,中茶博的茶旅开展可谓是根正苗红、接轨时代。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中茶博也越来越成为杭州市民日常出行以及全国人民慕名而来的最佳目的地。

 

 

 

 

 


与时代同步:中茶博的文化传承


从最初的竹篱笆围栏到现在规模恢宏的“没有围墙”的中茶博;


从接地气到贴近时代脉搏、与时代同步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杭州地标,中茶博近三十载的风雨成就现在的与众不同。


如今,中茶博主要围绕推进“五个提升”、发挥“五重功能”开展工作。即提升环境管理、优美景观、窗口服务的“美丽+”;提升茶事活动、茶+N、宣传活动的“创意+”;提升做优临展、创新思路、培育人才的“展览+”;健全业务队伍、学术成果、业界地位的“学术+”;推进产业深入、馆院协作、抓好组织的“行业+”。打好国字品牌、发挥浙江优势、扮靓茶都窗口、展现景区风采、做强文博主业。其具体工作模块主要表现在“茶与西湖”“茶与南宋”“茶与产业”“茶与公众”“茶与文旅”“茶与文创”“中国好茶征集令”“中国茶人之家”等等。这系列活动以其新颖、有趣、贴近生活、底蕴深厚等特点获得了业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除了在继续征集中国好茶、举办中国茶人之家等大型活动外,还会开展一系列直面大众、消费者、爱茶人士的活动,中茶博也将在文化资源的共享利用、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完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中茶博馆长吴晓力表示,文化是扎根在土壤之中的,龙井茶的历史发展导致了杭州人的龙井基因,但是中国是茶叶大国,有着成千上万的好茶,这是需要固化的形式向大众进行导向认识,中茶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不仅是杭州茶文化的表现,更是中国甚至世界茶文化的生动表达与互动。

 

 

2016年的G20峰会期间,中茶博接待了参会国像加拿大、阿根廷、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老挝以及欧洲理事会的政要及夫人,受到了极大的肯定与赞扬。这不仅是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更是文化的联动与互相尊重。

 

“步入后G20前亚运时代,中茶博将更以开放、包容、进取、创新的姿态让茶文化活起来,让更多的人成为茶与健康的受益者,并让他们以推广茶文化为豪。”中茶博馆长吴晓力充满信心的说到。 

 

 

 

 


茶博月中寻芳茗,吉庆枕上看茶脉。


中茶博就是这样一座轻奢型,既有深厚积淀,又以当代表达力表达着依然活跃着的传统文化,让茶更灵动的“最美文化窗口”。

 

2019年9月28日 19:5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