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边聚焦】⑨雅茶双璧,翱翔出川系列报道之九茶马互市:岁月风霜里的茶马司

■作者:本刊记者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有一条,也不是一条单纯的路,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有驿站,更有久负盛名的茶马司。据历史流传,全国当时有很多茶马司,但在战火硝烟里,目前只剩下位于雅安名山区的这座茶马司。

 

茶马司成为了我们朝圣的重要一战,在细雨下的茶马司似乎多了一份惆怅和无奈,我也感受到了马嘶声和当年络绎不绝的榷茶身影。

 

 

 

雅安东靠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与藏区接壤,两地间容易发生沟通和交流。最初也就是简单的一些以物易物的往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和盐一样,是官方严控的专卖品。

 

为“开阖利源,驰走商贾”,唐宋以来,朝廷高度重视边茶贸易,列为“国之要政”, 施行“茶马之政”,由国家统购统销边茶。先后推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以茶治夷”。

 

 

 

唐景云二年(711年),吐蕃女政治家亦玛类倡议唐蕃茶丝换马贸易,以赤岭、甘松岭为互市地,年易马4.8万匹,开茶马互市先河,创茶马古道开端。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乾元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到了明代,茶马政策成为了治边的重要手段,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才终止。

 

 

 

 

宋代的“以茶易马”政策,是基于北宋时期中央王朝政治、经济、军事需要而制定的特殊政策,一直沿袭至清,历时六百余年。宋朝在“榷茶制”、“ 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茶政的实施上,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官榷茶叶不仅为了买到更多的马,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茶叶的垄断,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

 

 

榷茶制即茶叶专卖制,始见于唐朝。唐大和末年(公元835年),太仆卿郑注建议唐文宗改税茶为榷茶,盐铁转运使王涯为尽收茶叶之利,也力谏大改茶法,增加江淮、岭南等地的税率。文宗就命王涯为榷茶使,于当年“徒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禁止商人与茶农自由贸易,使茶叶产销统归朝廷经营。茶农的利益被盘剥殆尽,以致朝野侧目,天下大怨。后王涯因甘露事变被杀,朝廷才听从户部尚书令狐楚的建议,废止了实施才一月的榷茶制。

 

 

宋代榷茶,始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朝廷在各主要茶叶集散地设立管理机构,称榷货务,主管茶叶流通与贸易;在主要茶区设立官立茶场,称榷山场,主管茶叶生产、收购和茶税征收。宋代在全国共有稳定的榷货务6处,榷山场13个,通称六务十三场。茶农由榷山场管理,称为园户。园户种茶,须先向山场领取资金,称为本钱,实则为高利贷。其所产茶叶,先抵扣本钱,再按税扣茶,余茶则按价卖给官府,官府再批发给商人销售,也有少量通过官府的专卖店“食货务”出售。商人贩茶,应先向榷货务缴纳钱帛,换取茶券(又称交引,即贩茶许可证),凭引去指定的山场(称为射)或榷货务提取茶叶,运往非禁榷(官贵)之地出售。官府从园户处低价收购重秤进,给商人则高价出售轻秤出,双利俱下,以获取高额利润(称为息钱或净利钱),充实国库。一般每年可得茶利百万贯以上,宋神宗时,最高曾获利428万贯。

 

 

两宋时期,茶马互市促进了蒙山茶大发展,加强藏汉团结,是统治阶级“羁縻”手段之一。因为对手辽国切断了从蒙古和新疆来战马的途径,宋王朝为了保证军马之需,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实行“榷茶易马”制度。这一制度在四川首先推行,并规定“名山茶专为博用,不得他用。”从此蒙山茶成为历代中央王朝与吐蕃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茶,是我国汉族人民与吐蕃等族人民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为了加强茶政,名山设置了“茶监”,相当于正七品,专司茶叶的生产、收购和转运工作,蒙山茶成为军需品。据《天全县志》载:宋朝熙宁年间,天全茶马比价为一匹马换茶一驮。崇宁年间一匹四尺四寸大马,换茶120斤。到了明代,改为上等马一匹易茶百斤,中等马一匹易茶80斤,下等马一匹易茶60斤。随着互市规模不断扩大,朝廷换得马匹增多,雅安输入藏区的茶叶数量也逐渐增多。

 

 

 

宋神宗熙宁七年,朝廷派李杞入川,在今雅安名山新店镇设立茶马司,“筹办茶马政事”,现有我国唯一的茶马司遗址。名山新店保存的茶马司是全国唯一的“以茶易马”官办机构旧址,是研究茶马古道的重要载体。据宋史记载:“神宗熙宁八年(1075)榷蜀茶”,“九年(1076)吐番购茶定雅州为交易所,置茶场,县令加同监茶场衔,自称茶监,元丰时有司请以茶易马,名山设茶马司。”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重申神宗特诏。大观二年(1108年),再次重申:“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恪遵神考之训。”宋孝宗时,蒙顶山茶几乎全部被“专用博马”,每年为朝廷换取战马两万匹,提供大笔财政收入。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名山年产茶42165驮,即年产量达到四百多万斤,名山茶发展到了高峰。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 重修的茶马司遗址系纪念性建筑,占地面积约 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000 多平方米,是一座石料檐柱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历史上的茶马司主要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进行以茶换马交易,而用于军事,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之多,有时接待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一日竟达 2000 余人,盛况可见一斑。

 

 

 

 

茶马司,中华茶文化历史节点上的一座可见的丰碑,见证了茶与国家兴荣的互存。这唯一的一处茶马司遗址依旧是我们重走茶马古道重要的一环以及研究茶马古道最重要的文物遗迹之一。

 

 

2020年1月1日 22:3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