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奏响时代交响曲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小记

■来源:人民政协报

  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区厂房主体建设完工

  

  勐库大叶种良种培育基地

  

  示范园茶园基地开垦种植

  

  对当地茶农进行技术指导

  

  示范园茶亭已建设完成

  

  看今朝:勃勃现生机

  从临沧机场出发,不到半小时车程,便是大光山了,这里正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制茶世家勐库戎氏与当地政府合作的临翔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坐在山中茶亭品茶,放下茶杯,抬望眼,透过玻璃窗,远处群山起伏,近处草木葱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而行走山间,更让人感觉这片土地厚积薄发的能量。

  春夏交替之时,幼年茶树抽出的嫩芽逐渐强壮。位于临翔区圈内乡的大光山项目从2017年2月开工,项目占地22373.55亩,包括标准化有机茶园2万亩,标准化工夫红茶、普洱茶试验生产线1条,茶叶初制所1座,O2O电商平台及茶文化等相关文旅体验设施。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500万元,完成土地流转9700亩、坡改梯8000亩、种植3500亩。其中,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经过3年的日光雨露,当年种下的茶苗如今长势喜人,已有半人之高。这里的茶园与大多数整齐划一,一眼望不到边的茶园并不相同,茶树不规则地种植在一片片坡地上,间或有苹果树等其他树木套种。此时,苹果树上的花已凋落,刚刚挂上小小的果实。

  别看这些茶树现在在这片土地上茂盛成长,3年前可是另一番景象。3年前,跟随勐库戎氏茶乡行活动,笔者曾到示范园探访。那时,在山顶的空地处饮茶,四周还是光秃秃的,但勐库戎氏第三代传人戎玉廷内心却无比火热。

  “这个基地从2015年开始筹备,以2万亩自有优质茶园为核心,规划将临沧茶文化、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茶乡旅游和茶文化深度体验的形式融合第三产业,最终实现临沧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茶产业全面发展。”正午,太阳照射让这片土地仿佛身披金光,俯瞰四周,戎玉廷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介绍这块土地未来的发展蓝图时激情飞扬。“这边看到已经动工的,是我们的茶叶初制所。未来,还要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以及茶事文化体验、农耕文化体验园、茶商务中心、茶学院、森林公园、有机生态农场、美食村以及旅游度假养生综合服务区等。我们现在喝茶的这块空地,未来就是我们的茶亭。再过几年,大家再来的时候,就可以坐在茶亭里品茶赏景,不会再晒太阳了。”

  3年后,因新建而尘土飞扬的土路已经硬化,当年新种的小茶苗已经茁壮成长,坐在舒适的茶亭品茶,眼前的美景让人感慨:因为勐库戎氏的参与,时间正在这片土地上缔造着奇迹。

  如今,在一片绿色掩映中,是已经建设完工的茶叶初制所,此时,工人正在安装机械设备。而其不远处,2000吨标准化工夫红茶、普洱茶生产加工区厂房主体建设也已完工。园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初具雏形。2019年2月,该项目被列入首批100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之一,为云南两个之一,茶行业唯一。

 

  忆往昔:致富苦无路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身着拉祜族服装的当地群众在山间歇息玩耍。不远处,那片红色屋顶的建筑群,便是他们的新居。由于示范园开建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与之前可谓天壤之别。

  圈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那片建筑群是政府与勐库戎氏开展项目合作后集中建设的拉祜族新居。起初,大光山区的拉祜族群众散居在8个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意识落后,当地基本上还是小农经济,村民生活十分困难,属于特别贫困区。为了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政府在扶贫上也没少投入和花力气。比如,之前政府也在大光山搞过其他的农业产业开发,树苗种了,但成活率很低,由于没有企业参与,很多专业领域的问题解决不了。

  过去,大光山到底有多么贫困与落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最初,由于贫困,生活在这里的拉祜族群众基本不用被子,等有了棉被,他们不知道怎么拆洗,直接投进河水里洗涤,结果发现根本拉拽不动,以为遇上了“水鬼”,吓得丢了被子落荒而逃。

  整体搬迁之后,家家户户搬进新居,但他们对新居的电磁炉很不理解,说:“用了它就没有了灶台和明火,怎么做腊肉?这费钱还不讨好的东西我们不用。”你如果说“用电磁炉干净还环保,至于腊肉可以到超市去买”。他们会瞪大眼睛:“腊肉不都是自己做自己吃吗?”显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使人远离商品经济,还禁锢了人的头脑。

  如今,勐库戎氏“临翔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在大光山,茶叶成为改变这里经济生活乃至社会风俗的“功臣”。

  此次与勐库戎氏合作,项目建设前,政府统一建设了新居,群众得到搬迁安置。村民的山地流转到公司后,由公司统一规划。项目开始建设后,这些村民成为项目的参与者,解决了就业和致富问题。

  首先,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茶园基地建设,先期流转资金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是一个不错的保障性收入。随着示范园各项建设稳步就班进行,茶树长高,果树挂果,产业兴旺指日可待,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也从自然之子的半原始状态变成了勐库戎氏的“产业工人”,2万亩标准化有机茶园可以为当地4000个农民提供基地管理工作岗位。目前,示范园已为炭窑村委会大光山组14户农户提供每户一人的固定岗位,最早的已工作3年,人均月收入达2800元以上。仅2018年1至12月,项目为炭窑村大光山组、南柯组提供了4000多个临时性工作岗位,支付工资130余万元。2019年1至12月支付示范园务工工资150余万元。

  更令人兴奋的是,示范园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群众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贫困前脚赶出门,新媳妇后脚就娶进家。过去,这里曾经有兄弟俩一个妻子,兄殁弟继的陋俗。经济发展后,陋俗也消失不见了。商业进入生活,腊肉可以买来吃了;不烧柴火,自然没人去砍树了,山林保护从口号变成行动;坡改梯、蓄水设施的建成,将确保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未来:蓝图美如画

  忆往昔,大光山的穷山恶水让这里的人们陷入贫穷;看今朝,大光山的青山绿水让这块土地朝气蓬勃。而展望未来,这里更有一幅壮美的蓝图。

  “未来,示范园不仅出品优质茶叶,更能提供人们从茶园到茶杯的零距离体验,让人们感受临沧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民族文化以及舒适秀美的自然风光,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当茶业发展了,游客进来了,将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有效落实精准扶贫。”一片茶,奏响时代交响曲,作为这首交响曲的“指挥”,戎玉廷对示范园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他的规划中,未来,示范园将探索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产业经济。“标准化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有机茶园基地是第一产业发展的根基,同时也为一产奠定了一个较高的经济基础。在茶园中套种水果、食用玫瑰等花卉以及有机生态农场的建设,既可发挥土地价值又能进一步提升一产经济价值。初制所和生产加工中心的建设保障了茶产业工业化发展基础,拉升了产业价值。O2O电商平台建设为产品流通保驾护航。精致度假民宿、拉祜族茶事、农耕文化体验园、农家乐餐饮美食村、森林公园等项目都是消费环节进行布局,获取第三产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戎玉廷说,示范园通过茶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未来整个产业链条的集聚优势将使茶产业成为圈内乡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支柱,快速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带动农民增收,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正是勐库戎氏参与这个项目的初心之一。“从目前的项目总体规划来看,示范园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戎玉廷介绍说,除了目前为当地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未来,示范园中的生产加工中心、各项旅游服务体还可以再提供约2000个就业岗位。总计6000余个工作岗位对于圈内乡精准扶贫工作落地是一个有效的保障。

  “标准化有机种植使得茶叶鲜叶的收购价从目前的5.1元/公斤直接提升到保底价20元/公斤,考虑市场行情波动和出产品质差异还可能有增幅。按照每位农户管理5亩茶园、茶园亩产鲜叶300公斤进行测算,每个农户年保底收入30000元,每个家庭如果有3个劳动力,仅茶叶一项家庭年收入9万元。再加上合理的蔬果花卉套种,农户的直接种植收入将超过10万元。”戎玉廷一边为当地农民算着账,一边畅想着,随着“农家乐餐饮美食村”和“拉祜族特色小镇”的建设完成,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户还能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参与到项目运营之中,他们可以承包餐饮店和住宿酒店,并在示范园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之下开展第三产业经营,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同时,借助“O2O电商平台”的建设,农特商品直销平台也将为部分农户提供发展机遇。辐射区域内的农户可以将自家种植、养殖的农特产品或者自家制作、加工的特色商品借助直销平台快速推向市场,充分调动区域内农户谋求产业发展的动力。

 

2020年5月26日 16:3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