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宋 | 雪汤生玑珠——宋代点茶文化主题展
■来源:浙江图书馆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饮茶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自秦汉三国至宋元的1400年,中国人品饮末茶。如今盛行的芽叶散茶撮泡法,则从明代开始普及。末茶品饮史,历经秦汉三国的茶叶做饼、混煮羹饮的初创期,唐代蒸青制饼、煮茶清饮的成熟期,宋代以白为贵、点茶斗茶的极盛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绚丽多彩的一个篇章。而宋代点茶文化,则是其中极为壮丽多姿的片段,尤其是定都临安的南宋,更是将点茶文化演绎到了极致。
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
浙江图书馆携手杭州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开展宋代点茶系列展览,从宋代各式点茶,到茶叶、茶器,再到点茶技艺、斗茶、分茶,全方位展示了鼎盛时期的宋代点茶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披荆开路,让点茶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宋代贡茶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卷首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大观茶论》卷首
宋代焙局除保留顾渚贡茶院之外,在建州北苑又专门采进贡茶的官焙,规模之大,役工之多,采造之繁,远远超过前代。
浙江省顾渚山皇家贡茶院遗址
建州北苑贡茶古道
根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在太平兴国初年,北苑贡焙只造龙凤团茶一种。到至道初,除龙凤茶外,又造石乳、的乳、白乳以进。庆历年间,造小龙团以进。自小团出,龙凤遂为次。元丰年间,又造密云龙,其品又高于小团之上。绍圣时,又改密云龙为瑞云翔龙。宋徽宗赵佶崇尚白茶,于是白茶遂为第一;继而“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贡新銙等。自三色细芽出,瑞云翔龙又居下矣。
大龙,铜圈
大凤,银模、银圈
小龙,银圈、银模
小凤,银模、铜圈
瑞云翔龙,银模、铜圈,径二寸五分(7.68厘米)
御苑玉芽,银圈、银模,径一寸五分(4.61厘米)
白茶,银圈、银模,径一寸五分(4.61厘米)
北苑贡茶争奇斗异,代有新品出产;新品一出,前茶即将为凡品;以致名目愈来愈多,举不胜举。
龙团凤饼 盖始于太宗
祝穆《方舆胜览》第十一卷记载:“……贡龙凤等茶。北苑焙在城东二十五里凤凰山……国朝太平兴国二年始置龙焙造龙凤茶。”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
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太平兴国中,初御焙,岁龙凤,以羞贡篚,益表珍异。”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太平兴国初,特制龙凤模,遗使臣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盖凤龙等茶,皆太宗朝所制。至咸平初,晋公漕闽,始载之于《茶录》。”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从以上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宋朝龙凤团茶真正起始于宋太宗时期。
贡茶极品——龙园胜雪
宋代《贡茶录》记载:“龙园胜雪:竹圈、银模,方一寸二分。水芽,十六水,十二宿火。正贡三十銙,续添三十銙,创添六十銙” 。
龙园胜雪。竹圈、银模,方一寸二分(3.7厘米)
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丝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历经三榨十六水十二宿火始成,时人称:“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造价惊人”。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 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款可以说是旷世绝品的新茶,把前面的大小龙凤团都给比下去了。这就是用“银丝水芽”精制而成的,“银丝水芽”又叫“银丝冰芽”。
龙园胜雪是宋代龙凤团茶登峰造极之作,也是宋代文明精益求精的体现。
南宋·刘松年《围炉博古图》
贡茶制作工序
龙团凤饼以制作工艺精湛著称,而其精品“龙园胜雪”更是极尽精致,极尽奢华,其制作工序有十道。
一.择时采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茶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采茶宜于惊蛰(阳历3月5—7日)左右黎明采摘,日出收工。采撷时用指甲断茶芽,不用手指揉,以防汗气,可随摘随投自备水中。
新梢伸育过程
茶芽纵切
二.净水洗
《大观茶论》记载:“涤芽惟洁,濯器惟净……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
做茶饼,茶芽一定要洗干净,做茶工具也要清洁……饮茶时感觉茶汤有细砂,这是洗涤不精所致。
三.蒸熟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而有草木之气,惟在得中之为当也。”
采来的茶芽先用水洗净,等蒸笼的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熟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且易沉淀,又略带青草味。如何才能适得其中,这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术有很大关系。
现代蒸茶工艺
四.凉水冲
《北苑别录》记载:“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欲其冷也……”
蒸熟的茶芽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
榨茶(五.初榨 六.大榨 七.复榨)
《北苑别录》记载:“……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则以马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在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如此彻夜反复,必须完全将膏汁去除干净为止,茶味才能香醇持久。其动作类似今之团揉,也许散茶的团揉即由此蜕变而来。
八.研茶十六水
《北苑别录》记载:“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以十二焉。”
研茶的工具,用柯木为杵,以瓦盆为臼。茶经挤榨的过程,已除去膏汁,因此研茶时得加水研磨。唐捣茶、宋研茶都是用水,这就像从前水磨米粉一样,加水研磨的次数越多,粉末就会越细。而对于宋茶来说,茶末越细,其品质就越高。水是一杯一杯的加,品质愈高者加水愈多,研磨次数越多茶质愈细。
九.复模
《北苑别录》记载:“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习,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銙,随笪过黄。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故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研好的茶,要荡均匀再出研盆,揉起来觉得光滑细腻,再放入圈模中定型。圈模有方的、圆的、花形、大龙、小龙……种类很多。
十.十二宿火烘焙成品
烘焙是为了更好的贮藏茶叶,成品茶极易吸湿、串味,为保持色香味,将要收藏的茶饼先放入茶焙中,以温火将茶饼烘焙一次,驱除茶饼中可能已有的湿润之气,然后再密闭贮藏。
宣化辽张世卿墓前室东壁笔画《备茶图》局部
米芾《道林帖》句“茶细旋探檐”即是将茶笼放置于高爽处的诗意表达。使茶笼置高处,可不近湿气。
其中,有四道工序至今难以复原:
一是蒸茶:
宋代蒸茶工序和唐代一脉相承,是区别于现代蒸青的一种工艺。
唐人陆龟蒙《茶灶》诗云: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
说明蒸茶是把茶叶蒸熟,并非蒸汽杀青。
二是榨茶:
唐及宋初,茶叶制饼是没有榨茶工序的,叫膏茶,又称腊茶及腊面茶,当时也作贡茶。因此蔡襄《茶录》点茶时需要炙茶,刮去腊面方可研磨。1107年的《大观茶论》中记载的点茶则少了炙茶工序,因为此时的龙团凤饼在加工时“去膏务尽”。茶叶蒸熟后经水洗三榨,茶叶内含物中的水浸出物几乎去尽,留下的几乎都是不溶解于水的茶蛋白、果胶、纤维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再加上十几次水磨和十几天的烘焙,茶饼洁白如雪,茶蛋白得到充分水解及纤维素糖化,致使龙团凤饼成为点茶极品。
三是研茶:
此处的研茶指带水研茶,其工艺特征相似于现代的水磨糯米粉。植物可食部分经带水研磨,会变得更加细腻,爽滑、绵糯。茶叶带水研磨的同时水份蒸发,需要不断添水研磨。根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不同的茶品分别需十二至十六次加水带水研磨方可。
四是烘焙茶:
《大观茶论》记载:“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矣。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新”。这段文字极其详尽地阐述了宋代焙茶的工艺,突出了火候在焙茶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仇英《人物故事册·竹院品古》表现了苏轼等文人茶会场景
茶成为盛世好尚是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宋代以文立国,创造了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全新高度。茶作为和平的符号,今天正走向世界。正如黄宾虹所语:“物质文明之极,其弊至于人欲横流,可酿成残杀诸祸。惟精神文明,得以调剂而消弭之。至于余闲赏览,心旷神怡,能使百虑尽涤,犹其浅也。志道之士,据德依仁,以游于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用相辅而行,并行不悖,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