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潮食安|泰顺上排村布局“食安+数智兴农”致富生态
阳光下的泰顺上排村茶园,满目苍翠,茶香浮动,一垄垄茶树蜿蜒起伏,采茶工人们手指翻飞间,嫩绿的芽尖落入竹篓。而在二十年前,这里流传的却是苦涩的民谣:“泥砖屋,贫困户,荒着山园等救助。”如今的上排村,得益于泰顺县大力推进“食安共富幸福村”建设,优化数智资源要素配给,扶持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茶园面积从千亩扩展至万亩,依托数智化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
品质筑基
守护舌尖上的“绿叶子”
曾经的上排村虽盛产茶叶,但茶农各自为战,农药使用不规范,茶叶品质参差不齐,深陷“有产量无品牌”的困境。
泰顺县市场监管局从源头抓起,探索破局之策。聚焦茶叶效益提升,构建“科研+基地+农户”发展体系;依托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上排村积极推广绿色栽培、智能加工等新技术,创新实施“鲜叶直供+专业代收”的双轨机制,有效保障原料的品质。同步构建质量监管体系,成立镇级茶叶协会,实施鲜叶统一收购、集中检测、标准化加工。
今年以来,以上排村为主要产区的仕阳镇茶叶总产量达350余吨,产值超6500万元,远销长三角等地区。
标准引领
带动“小作坊”到“大品牌”蝶变
走进上排村泰龙公司的智能化茶厂车间,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揉捻温度,LED屏显示着“含水率7.2%”的实时数据——这是泰顺首条清洁化名优茶生产线的日常场景。泰顺县市场监管局大力实施加工环节技术革新计划,推动当地的茶叶企业引入国内先进生产线,实现“茶叶不落地”的清洁化生产,6家本地茶厂完成设备升级,大宗茶机械化生产率突破98%,指导5家茶叶加工小作坊升级为生产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茶园管理规范、鲜叶分级标准、加工工艺规程三大技术标准,推动“三杯香”区域公用品牌迅速崛起,“三杯香”茶叶单价逐年提升,品牌价值达24.62亿元,较5年前增长116%;在上海、苏州等新市场的销售额占比升至35%。
业态焕新
擘画茶产业链上的“跨界方程式”
清晨,上排村茶园彩色骑行道上,游客骑着山地车穿越茶海;傍晚时分,茶田星空露营基地亮起串灯,年轻人捧着“茶香咖啡”眺望银河——这是泰顺茶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泰顺县市场监管局全面助力上排村,因地制宜打通产业边界。串联碇步桥、矿坑冰城景点,打造“茶香寻踪”精品线;打造“茶咖食堂”,充分融合了当地特色农产品,设计了轨道鸡鸡蛋、严山小面、仙叶绿豆腐等特色餐食菜单,研发了茶香咖啡、新中式茶饮等网红饮品,打造“坐在茶园喝咖啡”的惬意消费场景;开展“茶+研学”活动,将炒茶技艺、茶俗礼仪转化为互动课程,让孩子们体验“晨采茶、午制茶、暮品茶”,感受泰顺千年茶史;创新开发“茶+新能源”落地茶光互补项目,实现“顶上发电、地上采茶”。
文化赋能
探索一片茶叶的“出圈”密码
依托“中国美丽茶园”生态基底,上排村建设起了音乐创作基地、茶文化写生基地,吸引广大文艺创作者集聚仕阳采风创作。
艺术创作让茶山变身打卡地。“等天亮,去茶山,一朵一朵地摘下,说是给我买理想。”现象级金曲《茶花开了》MV取景万排茶园。音乐创作基地吸引艺术家驻留,茶文化写生基地迎来大批美院师生到场采风;茶山梯田成为婚拍胜地。今年一季度,上排村茶园游客量同比上涨超300%,文化流量正转化为真金白银。
从深山茶园到网红打卡地,从卖原料到卖风景、卖体验,上排村用一片绿叶撑起了“食安共富”的春天。下一步,泰顺县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围绕茶叶特色产业,持续发挥“食安共富幸福村”的辐射效应,以茶产业为核心、茶文化为纽带、茶业态为载体,让绿叶子变成真正的金叶子。
(来源:温州市食品安全监督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