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亮相世运会,成为国外友人的“心头好”,来看看一片茶叶的“化茧成蝶”~~
“名山茶,一人一杯”
最近成都世运会开启了
狂刷朋友圈模式
尤其是开幕式
绚丽多彩,各型各色的烟花秀
吸引了国内外友人的目光
名山的蒙顶山茶
也去到世运会的现场呢!
蒙顶山茶文化国际推广中心
位于世运会开幕式的主通道
是向全世界嘉宾展示蒙顶山茶文化的窗口
世运会烟花总设计师蔡灿煌带着团队来到蒙顶山茶文化国际推广中心喝“庆功茶”
推广中心透明橱窗内
陈列着蒙顶甘露等茶产品
非遗蒙山派龙行十八式
所用的铜质长嘴壶
一茶一壶
将名山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向外国友人娓娓道来
蒙顶山茶
为什么能够闪耀成都世运会呢?
当然是因为
原料真、制作精、品质佳
文旅君可没有夸大其词
不信跟我一起来
了解蒙顶山茶“化茧成蝶”吧~~
七株仙茶的诞生
在西汉甘露年间,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亲手种下七株茶树,开启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吴理真也被后世尊称为 “植茶始祖”。从那时起,蒙顶山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时光流转至唐代,蒙顶山茶正式被列为贡茶,开启了长达千余年的皇室专供历史。这一时期,蒙顶山茶的声名远扬,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作为国家级礼茶赠与友邦,促进文化交流。
1949 年后,蒙顶山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大力建设蒙顶山茶叶基地,开辟集体茶园,推广茶树良种繁育。1959 年,“蒙顶甘露” 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国家级非遗蒙顶山茶制作技艺
如果说原料是一杯好茶的基础,那么制作技艺就是赋予茶叶灵魂的工匠之手。蒙顶山茶不同茶品制作技艺略有差别,就以蒙顶甘露为典型,要经过8个步骤,每个步骤时间把控之精确,温度拿捏之精准。
明前采摘,选取一芽一叶初展的标准鲜叶,保证原料的鲜嫩和优质。
鲜叶摊晾,将采摘的嫩芽叶用竹制簸箕均匀薄摊于阴凉通风处,每隔 1 小时轻翻一次,历时 4-6 小时。
手试锅温,将光滑干净的铁锅烧到发白,暗光下锅底略显红,用手背离锅一尺距离感觉很热、略有刺痛感。
红锅杀青,这是形成优良品质的关键。刚下锅时采用闷炒,继而翻炒,最后抛炒,运用捧、抛、翻、撒等手法,使茶叶均匀受热,快速蒸发水分。
精心揉捻,将杀青凉冷后的芽叶放在直径约 3 尺的竹编簸箕内,采用推揉和团揉结合的方式,初始 1-2 分钟推揉,然后团揉十来转解块,如此反复 6-8 分钟。
三炒三揉,目的是散失水分,卷紧茶条。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根据芽叶原料情况,依靠锅温、手感来操作。
做形提毫,将茶叶倒入低温锅中闷炒受热均匀,然后双手抓取茶叶沿同一方向旋转搓揉,用力均匀,减少碎断。
烘焙提香,以杠炭为燃料,焙上铺干净白布。将摊凉后的茶叶均匀薄摊于焙笼,每笼烘 2-3 两,采用 “文火慢烘”,每隔 3-4 分钟翻动一次。
茶农们的“金叶子”
今年3月,《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评价报告》公开发布,蒙顶山茶成功入选全国百强,排名32,是四川唯一上榜的茶类品牌。
名山区近年大力推动"茶业提效"工程:建生态基地、搞智慧加工、玩茶旅融合,连茶园都变身"网红打卡地"。数据显示,当地茶农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茶产业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茶农们的“金叶子”。
从千年贡茶到全国十大品牌
从茶马古道到畅销世界
蒙顶山茶的成长历程证明
品质是
一杯好茶的精髓
这个夏天
文旅君邀请世界各国友人
来名品茶~~~
(来源:名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