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福建以茶为媒,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

福建:千年茶香 “茗”扬四方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多元、深厚、交融的八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说起中国茶,福建茶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福鼎白茶晒制茶青(朱刚群 摄)

福建的茶香,远不止福鼎白茶这一缕。

福建,这片镶嵌于东海之滨的“东方茶乡”,自1600年前莲花峰石刻“莲花荼襟”的茶史印记,到今日“国际茶日”的全球盛典,千年茶香始终萦绕在这片山海之间。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福建正以科技之笔描绘产业新篇,以文化之韵浸润世界茶坛,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着“三茶统筹”的时代华章。

“莲花荼襟”石刻,位于泉州九日山,落款年代为“太元丙子”(376年)。意为莲花峰茶园繁茂、如襟如带。这是福建省至今发现最早的茶事记载。(来源:泉州发布)

云端智耕 解码生态茶园新范式

福建茶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是科技与生态共舞的典范。

智慧茶园,云端种茶的未来图景。在泉州安溪的“铁观音碳中和生态示范茶园”,200多亩茶山上遍布智能传感器与碳捕集装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及碳排放数据至云端平台,实现“手机种茶”的精准化管理。这一模式使茶叶单位碳排放量降低16.3%,品质提升一个等级,每亩新增产值3000元。

大田屏山乡茶天下景区(大田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低碳生产,从田间到茶杯的绿色革命。安溪率先构建“卫星+茶园”的碳足迹监控体系,利用遥感技术覆盖全县10万余亩茶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智能虫害防治等技术,实现化学农药“零使用”。福州茶厂则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打造现代化茶企,推动茉莉花茶产业从传统窨制向高科技生产的蜕变。

茉莉花茶采摘(林双伟 摄)

非遗焕新,科技赋能传统工艺新生。南平“90后”方舟将AI技术融入传统制茶技艺:摇青机器人精准复刻老师傅手法,智能采茶机识别嫩芽误差不足3%。“我们要用科技解构非遗技艺,让传统茶文化活起来。”他研发的制茶机器人已能完成18道工序中的12道,正筹备出版《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三部曲》,用数字技术保存千年智慧,让“岩骨花香”的千年韵味飘香四海。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展示摇青技艺。(王震潭 摄)

港链融通 重构茶叶贸易新生态

福建茶产业以全链条整合与国际化布局,重塑“海上茶路”的辉煌。

全产业链布局,茶香浸润城乡经济。福州“世界茶港”项目以五里亭茶叶市场为核心,打造集交易、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球茶业地标。2024年,福州茉莉花茶产量约1.95万吨,实现福州茉莉花茶全产业链产值100亿元。三明大田县则以数字化赋能10万亩美人茶基地,形成40亿元产业链,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美人茶生产基地。

福州五里亭“世界茶港”项目二期效果图(来源:福州晚报)

品牌国际化,闽茶出海的新航程。近年来,随着“闽茶海丝行”“福茶驿站”以及“中澳茶文化旅游周”等一系列活动相继举办,也让茶叶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据武夷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武夷山茶企正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在海外建立了大红袍文化推广中心,广泛招募国际志愿者,以茶为媒,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

2019年“闽茶海丝行”波兰站,波兰的功夫茶爱好者现场表演中国茶道。2013年“闽茶世界行”在美国纽约启动至今(2016年更名为“闽茶海丝行”),足迹已遍及德国、波兰、捷克、英国、法国、西班牙、希腊、俄罗斯、匈牙利等欧洲国家,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印度等亚洲国家,还走进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境外主要城市成功设立了16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其影响力已辐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源:《茶道》杂志)

福建是产茶大省,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不仅是特色产业,更是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过去的一年,福建茶产业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全省茶园面积378.3万亩,产量57.5万吨,年产值1800亿元。茶文化传承创新、茶产业提质增效、茶科技突破升级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茶科技与茶文化深度融合,武夷山打造“茶宴、茶宿、茶径”新业态,龙岩永福樱花茶园以“茶绿樱红”年吸引游客超百万,实现“茶园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龙岩永福台品樱花茶园(魏培全 摄)

薪火相传 解码茶文明新对话

福建茶文化以非遗为根、以交流为翼,成为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诗意载体。福建拥有6项世界级茶非遗、29项省级茶非遗,居全国之首。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通过茶王赛、传承人授牌等机制延续血脉。2025年国际茶日活动中,20余位非遗传承人接受授牌,彰显“活态传承”的生生不息。

采用九窨工艺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州茉莉花茶,茶叶与茉莉层层相拥,清新之感直抵心脾。(来源:遇见福州)

文明互鉴,茶香里的中国故事。从宋代北苑贡茶“名冠天下”到近代福州港茶叶出口量全球第一,福建始终是茶文化国际传播的先锋,“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的融合,让武夷山茶文化成为跨文明对话的桥梁。

北苑御焙遗址。建溪之畔、壑源村边,沐浴千载风雨、淘尽岁月沧桑的摩崖石刻仍旧矗立,这是北宋福建转运使柯适留下的御焙记载,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永泉 摄)

茶旅融合,山水之间的文化沉浸。武夷山国家公园以“双世遗”优势打造茶文旅综合体,游客可品茶宴、住茶宿、游茶园,感受“三教合一”的茶禅意境。永福樱花茶园则以“万亩茶绿映樱红”的视觉盛宴,将农耕美学转化为文旅经济,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

武夷山国家公园(黄海 摄)

一叶知闽,香飘世界。从“莲花荼襟”的古老石刻到“国际茶日”的全球共鸣,福建茶文化以科技为笔、产业为纸、文化为墨,绘就了千年不衰的东方画卷。今日之福建,既是“世界茶港”的复兴者,也是“茶和天下”的践行者。当茉莉花香与岩骨花香交织,当智慧茶园与非遗技艺共舞,这片土地正以一片叶子的力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武夷山御茶园之夏(郑友裕 摄)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2025年8月19日 10:07
浏览量:0
收藏